藏書目錄稿
序
善讀書者莫不有目錄。別錄、七略、諸史藝文志、崇文總目、四庫、儒藏,官修目錄也。郡齋讀書志、遂初堂書目、直齋書錄解題,私撰目錄也。自劉向至於今之韋謝止辛諸家,代有撰述。石生南郡僻縣,少好讀書而不可得,深以為恨。辛巳計偕入都,始見太學石室藏書之富。忘食秉燭,不過偃鼠飲河耳。其後廿年顛沛流離,未敢忘書,雖識淺量狹,智陋才疏,亦積書萬餘卷。出洋時捆作四十篋,藏於舅氏墅。四年前返京,又積十篋矣。十年前嘗試作目錄,以書多事繁寢。前年長聘後,燕居無事,常觀覽藏書,參以各家書目,時有窒礙。廼網志之,據四庫總目、儒藏精華等提要鉤玄,以簡目標註、販書偶記等考證版本。其有不愜者,間下己意。以俟就正於方家云爾。
2025年5月1日記
經部
易類
書類
- 尚書後案三十卷
清王鳴盛撰。乾隆四十五年(1780)禮堂刊本。一函十二冊全。
王鳴盛(1722—1797),字鳳喈,號禮堂,又號西莊,晚年號西沚。江蘇省嘉定縣(今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進士,官至光祿寺卿。此書乾隆十四年(1749)草創,至四十四年(1779)寫成,歷三十五年。其書一宗鄭玄,僅釋二十九篇。另附《後辨》,辨析偽書廿五篇。自序云:「所以發揮鄭康成一家之學也。」「余編次群書,搜羅鄭注,惜已殘缺,聊取馬、王、傳、疏益之。又作『案』以釋鄭義。馬、王、傳、疏與鄭異者,條析其非,折衷于鄭氏。名曰《後案》者,言最後所存之案也。」皮錫瑞《經學通論》云:「王鳴盛尚書後案,主鄭氏一家之學,是為專門之書。專主鄭,故不甚采金文,且間駮伏生(小字自注:如解司徒司馬空之類),亦未盡善。」劉起釪《尚書學史》云此書「乃一東漢古文尚書資料集。東漢古文學派及其傳衍之經說已搜羅無遺。凡鄭玄之說,一查即得。極便利用。稍後有吳東發撰《尚書後案質疑》,于是書有所訂正。」《儒藏》曰:「王氏乃勾稽輯録漢唐以前各種子書、經史箋注、《太平御覽》前之各種類書等,徵引漢儒解讀《尚書》之文,鑑别分類,分綴於每篇每句之下,彙成一部漢唐間之《尚書》集注。其蓽路藍縷之功,難能可貴。」
余所藏此書為王氏禮堂自刻本。開本27.7×17.5cm。半葉板框高23.0cm,寬16.1cm。半葉十四行,行三十字,注小字雙行,行四十五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版心中部刻「尚書後案卷一」等,下部刻葉數。題記葉上部小字「乾隆庚子秋鐫」,右小字「東吳王氏學」,中大字「尚書後案」,左小字「尚書後辨附 禮堂藏版」。序葉首行下方有圓形篆字朱文印待考,中部有方形篆字朱文印「南氏所藏」,上部有方形篆字朱文印「如射書堂圖書記」。首卷首行下方有方形篆字朱文印「服部氏藏書印」。
2022年10月30日得于雅虎拍賣。 - 尚書今古文註疏三十卷
清孫星衍撰。光緒十一年(1885)朱氏槐廬家塾刊本。白紙本。八冊全。
孫星衍(1753—1818),字淵如,號伯淵,别署芳茂山人、微隱。江蘇阳湖(今常州)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授翰林院編修,後官至山东布政使。主講泰州安定書院、紹興書院、杭州訓詁經精舍等。藏書樓曰平津館,貯書甚富。著述宏富,傳世者二十餘種。余所藏者有《周易集解》《續古文苑》等。
此書採孔穎達《正義》本,並參照《開成石經》,擯棄偽孔二十五篇。經文之下列注,取五家三科之説,即司馬遷古文説,《大傳》歐陽、大小夏侯今文説,及馬融、鄭玄之孔壁古文説。注中標明異文,再于疏中訓詁字詞、考訂文物、解說書意等。于清代諸家之說,如王氏父子、錢大昕、江聲、顧廣圻等皆有採獲。于宋人之說則一概排斥不用。皮錫瑞極崇此書,於《經學曆史·尚書》之末有《論治尚書當先看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陳喬樅今文尚書經說考》篇,曰:「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於今古說搜羅略備,分析亦明,但誤執史記皆古文,致今古文家法大亂。(自注:如論衡明引金縢古文說,孫以其與史記不合,乃曰:『王氏充以為古者,今文亦古說也。』豈非遁詞?)亦有未盡善者,然大致完善,優於江、王。故王懿榮請以立學。」又曰:「治尚書者,先取是書(石按:指陳喬樅《今文尚書經說攷》)與孫氏今古文注疏,悉心研究,明通大義,篤守其說,可不惑於歧趨。」劉起釪《尚書學史》曰:「本書本專為分今古文而作,然將《史記》所引今文誤作古文,是足淆亂。又所舉今文遠未完備,不若陳喬樅《今文尚書經說考》及皮錫瑞《今文尚書攷證》所搜集之完備。又多襲用前人成說,發揮者少,不若段、王之書足解疑難者,更不逮清末俞樾、吳大澂、孫怡讓等能用新材料攷證者。」乃引楊樹達之語,以為江聲、王鳴盛、孫星衍之書不能比肩段玉裁、王念孫引之父子。「所以此書所膺盛譽,不足以副其實。至於一般隨聲譽揚者,實由未深入了解之故。」石按近世重解疑而輕采獲,故有此評。然《通論》亦以此書洵利後學、甚便初治,未譽其發微解疑之功也。《儒藏》提要曰「是書廣徵博引,搜羅詳備,會通今古,可謂乾嘉時期尚書研究集大成之作」,洵為定評。
此書有嘉慶二十年(1815)孫氏家刻冶城山館本,後收入平津館叢書。初刻於嘉慶二十年(1815)。太平天囯時燬版。又有光緒乙酉吳縣朱記榮翻刻平津館叢書,即余所藏之本。此書行款字體一依原書。開本29.5×17.8cm,半葉板框高17.0cm,寬12.2cm,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注小字單行同,疏小字雙行同。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書口刻「書疏第一上」等。首葉有「光緒乙酉夏白堤八字橋朱氏槐廬家塾珎藏」牌記,卷尾末行刻「光緒歲在閼逢涒灘國子監肄業生吳縣朱記榮校刊」並藏印兩方。白紙八冊全,天地寬闊,墨色濃厚,字畫爽利,蓋初印本也。朱記榮(1848—1912)字槐盧,號懋之。江蘇吳縣人。同治間入國子監,旋因太平天囯廢學。藏书頗富,曾任掃葉山房經理,創校經山房、上海書業公所。重刊《平津館叢書》,刊行《槐盧叢書》《顧氏遺屬》《經學叢書》《金石叢書》等。
2025年5月11日得于無錫藝宋拍賣。 - 今文尚書攷證三十卷
清皮錫瑞撰。光緒二十三年(1897)師伏堂刊本。白紙本。六冊全。金景芳舊藏。
皮錫瑞(1850—1908),字鹿門,一字麓雲,湖南善化人,光緒八年(1882)順天鄉試舉人,後三試不第,遂絕意仕進,著述終老,戊戌政變後罹禁錮。皮氏以今文經學名世,於《尚書》今文學用力最勤,因敬慕西漢伏生而自署居所曰「師伏堂」。平生著書三十餘種。余所藏者尚有《經學曆史》《經學通論》等。
王先謙《序》:「皮君鹿門治尚書最精……條理今文,詳密精審,兼諸大儒之長而去其蔽。後之治今文者,得是編為前導,可不迷於所往。余讀君撰著,每有鍼芥之合」云云。劉起釪《尚書學史》云:「把西漢《今文尚書》作一總結性敘述。凡段玉裁、陳喬樅所集材料,其書中都擁有。另增加大量漢碑材料及段、陳偶未引到的文獻材料。因此在論定今文的文字取材方面,比段、陳又大進一步。」中華書局標點本前言云:「雖是今文學派一家之說,但總的看來,取材豐富,考訂謹嚴,能夠做到言必有據,不作武斷臆說。在清人疏證尚書的眾多著作中,書最後出,而持論比較平允。」《儒藏》評曰:「集清人《尚書》今文攷辨研究之大成。」
此書為師伏堂自刻本。半葉十行,行二十五字,注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刻「今文尚書攷證」及卷數。
每卷首行下方鈐有篆字朱文方印「金景芳藏书印」。金景芳(1902—2001),遼寧省義縣人,史學家,曾任吉林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著有《學易四種》《周易通解》等。
2015年11月28日得于孔網拍賣。 - 尚書孔傳參正三十四卷
清王先謙撰。光緒三十年(1904)虛受堂刊本。一函六冊全。
王先謙(1842—1917),湖南長沙人,字益吾,晚號葵園,室名虚受堂。同治四年(1865)進士。曾任國子監祭酒,外放江蘇學政,主持思賢講舍,任城南書院、岳麓書院山長。著書頗豐,余所藏者有《尚書孔傳參正》《漢書補注》《後漢書集解》《荀子集解》《莊子集解》《釋名疏證補》等多種。所著書多自刻,亦有以思賢講舍、思賢書局、虛受堂為名者,字體版式劃一,蓋所延刻工同也。王先謙名播海外,今在日本東京舊書店尚多見其書。
此書解偽孔傳本五十八篇並書序及孔安國序。今文各篇多襲用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王氏序皮書云「余讀君撰著,每有鍼芥之合。惟于論古文義說,反求于心而未能釋然。」故有此作。古文各篇則多參考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考證》。皮錫瑞《經學通論·尚書》之末篇《論治尚書當先看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陳喬樅今文尚書說經考》言「若如陳灃所言,撰為集解義疏,當先具列伏傳史記之說,字字遵信,加以發明,不可誤據後起之詞,輕疑妄駮。次則取白虎通及兩漢書所引經說,加以漢碑所引之經。此皆當日通行之今文,足備考證。又次則取馬鄭偽孔,擇其善者。以今文為折衷,合於今文者錄之,不合於今文者去之」云云,蓋其時皮氏《今文尚書攷證》尚未出,故言其撰述之意云爾。乃其文末雙行小字自注曰:「今人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兼疏今古文,詳明精確,最為善本。」石案已言治尚書當先看孫、陳二書,何於文末又轉薦王書?殊不可解。《儒藏》乃直斥此為不實之詞,良有以也。劉起釪《尚書學史》引王國維評此書曰:「網羅眾說,無所折中,亦頗以繁博為病。」劉起釪案云「抄集眾說而無己見,無多可取。然時今文家多逞癔說,此書搜列資料尚平實。」殆為近理。《儒藏》曰:「此書晚成,又無太多門户之見,故能彙聚孫皮二書今古文之説於一書之中,對瞭解《尚書》今古文的差異以及清人對於《尚書》今古文的疏解,提供了觀覽之便。」蓋王氏之學,長於采獲而短於辨析,故爾。然此書經學殿軍,集諸家之成,省學者搜羅箋注之功,亦足以發焉。
此書僅有虛受堂刊本,余藏本即此也。開本27.3×17.8cm,半葉板框高21.2cm,寬15.3cm。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五字。注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中部刻「書一」等,下部刻葉數。題記篆字「尚書孔傳參正三十四卷」,牌記篆字「光緒三十年虛受堂刊藏」。竹紙本六冊全。函套後配。偶有蟲蛀,序數葉有前人朱筆圈點。整體品好。
2019年7月12日購于日本東京東城書店。
詩類
-
毛詩傳箋二十卷附毛詩音義三卷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同治十一年(1872)江南書局刊本。一函六冊全。
此書《漢書藝文志》舊題《毛詩故訓傳》三十卷。《隋書經籍志》題《毛詩》二十卷,漢河間太守毛萇傳,鄭氏箋。鄭玄《詩譜》曰:「魯人大毛公為訓詁,傳於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陸璣疏云:「荀卿授魯國毛亨,毛亨作《訓詁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四庫館臣據此定著者為毛亨。
《毛詩正義》轉引鄭玄《六藝論》言其箋詩之旨曰:「注詩宗毛為主。毛義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別。」故鄭氏不篤守毛義,而名其書曰箋也。《四庫總目》略曰:「箋與傳義亦時有異同。王肅、歐陽修、孫毓等攻鄭申毛,王基、王應鱗、陳統又攻王申鄭。此後歷代相質,袒分左右。至唐命孔穎達因鄭箋作正義,乃論歸一定。」云云。清之治詩者有鑒於此,多分疏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陳奐《詩毛氏傳疏》等是也。
此書開本26.2×15.3cm,半葉板框高16.8cm,寬13.2cm。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注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中部刻「詩」及卷數,下部刻葉數。題名葉篆書大字「毛詩傳箋」,牌記葉「江南書局刊」。先《鄭氏詩譜》不分卷,次《毛詩傳箋》二十卷,再次摘錄陸德明《經典釋文》之《毛詩音義》三卷。《毛詩傳箋》卷末二行刻有篆書題記二行:「金陵書局甘國有/刊木壬申九月」。甘國有乃同光時金陵著名刻工,壬申即同治十一年。金陵書局光緒二年更名為江南書局,蓋仍以金陵局版片印此書也。竹紙原函原裝一函六冊全。
購書時間待考。 -
詩毛氏傳疏三十卷附毛詩音四卷毛詩說一卷傳義類一卷鄭箋徵一卷
清陳奐疏。光緒十年(1884)掃葉山莊刊本。一函十二冊全。
陳奐(1786—1863),字倬雲,號碩甫。晚年號南園老人,蘇州人,经学家。咸豐元年(1851)拔貢。受學于江沅、段玉裁。治毛詩。積三十年之功而作此書。其序論其疏毛傳之由甚詳:「齊魯韓先立學官,置博士。而毛僅僻在河間。平帝末得立學官,遂遭新禍。……東京已降,經術粵隆。……然在廷諸臣,猶尚魯訓,兼習韓。故鄭康成殿居漢季,初從東郡張師學韓詩,後見毛詩義精,好,為作箋,亦復閒襍魯詩,幷參己意。固作箋之旨,實不盡同毛義。……唐貞觀中孔沖遠作正義,傳箋俱疏,於是毛鄭兩家合為一家之書矣。兩漢信魯而齊亾。魏晉用韓而魯亾。隋唐以迄趙宋,稱鄭而韓亦亾。近代說詩,兼習毛鄭,不分時代(自注:毛在齊魯韓之前,鄭後四百餘歲),不尚專脩(自注:毛自謂子夏所傳,鄭則兼用韓魯)。不審鄭氏作箋之旨,而又苦毛義之簡㴱,猝不得其涯際,漏辭偏解,迄無鉅觀。二千年來,毛雖存而若亾,有固然矣。」因發願纂修此書云云。《清史稿·儒林傳》言:「奐嘗言大毛公詁訓傳言簡意賅,遂殫精竭慮,專攻毛傳。以毛傳一切禮數名物,自漢以來無人稱引,韜晦不彰,乃博徵古書,發明其義。大抵用西漢以前舊說,而與東漢人說詩者不茍同。又以毛氏之學,源出荀子,而善承毛氏者,惟鄭仲師、許叔重兩家,故於周禮注、說文解字多所取說,著詩毛氏傳疏三十卷。又以疏中稱引,博廣難明,更舉條例,立表示圖,為毛詩說一卷。準以古音,依四始為毛詩音四卷。仿爾雅例,編毛傳為義類十九篇一卷。以鄭多本三家詩,與毛異,為鄭氏箋考徵一卷。」梁啟超評曰:「此書所疏訓詁,最為精粹。」《儒藏提要》云此書「大量吸收清代考據學成果,融會貫通,考訂精詳細,于文字、聲韻、訓詁、名物諸方面闡發毛詩本義,對毛傳訓詁體例和名物制度頗多發明。雖難免曲護墨守,然不失為清代毛詩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與胡承珙《毛詩後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并稱,為清代漢學家研治詩經之典範。」
此書最早為清道光咸豐間陳氏五種本,即道光二十七年(1847)武林愛日軒刻《詩毛氏傳疏》、咸豐元年(1851)蘇州漱芳齋刻《釋毛詩音》、道光二十七年武林愛日軒刻《毛詩說》、咸豐九年(1859)王載雲刻《毛詩傳義類》、咸豐八年(1858)許文一刻《鄭氏箋考徵》。此乃陳奐詩經學著作之彙刊本,雖各有題簽木記,而版式統一。光緒十年徐子靜倣刻翻雕,並校改誤字。余所藏即為此本。開本24.9×15.7cm,半葉高17.2cm,寬13.2cm。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傳小字單行同,疏小字雙行同。左右雙欄,小黑口雙順魚尾。版心刻「詩」及卷數。下部刻葉數。題名葉篆書大字「詩毛氏傳疏」,楷書小字「道光二十七年秋八月碩甫自題」,並刻印一「碩父」小方印。牌記葉篆書雙行中字「吳門南園掃葉山莊陳氏藏版」。卷首朱墨印光緒七年上諭。次方德驥《重栞毛詩傳疏序》。次白紙精刻陳奐像,右上篆書「陳石父先生六十二小像」,右下楷書「西吳費丹旭寫」,背面門人汪獻玗書潘遵祁像贊。次為陳奐撰《序錄》。次為朱記榮《詩毛氏傳疏後序》。此書原函原裝,竹紙本十二冊全。字劃爽利,墨色濃郁,觸手若新。
每卷首行下方鈐篆字方形朱文小方印「戶川芳」,乃日本學者戶川芳郎舊藏。戶川芳郎(1931—),大阪人,日本漢學家。東京大學文學部教授、文學部部長。曾任日本中國學會理事長、東方學會理事長、《儒藏》編委等職。研究中國思想史,特別是漢魏思想。著有《古代中国の思想》《漢代の學術と文化》等。
2019年5月27日購于日本東京琳瑯閣書店。
禮類
-
儀禮註疏十七卷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明崇禎九年(1636)毛晉汲古閣刻本。十六冊全。
此書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注小字單行同,疏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無魚尾。版心上刻書名「儀禮疏」,中刻「卷之幾」,下刻「汲古閣」。
2015年4月16日得于孔網拍賣。 -
大戴禮記補註十三卷
清孔廣森撰。同治十三年(1874)淮南書局重刊本。白紙本。一函四冊全。
孔廣森(1752—1786),字眾仲,一字撝約,號顨軒。山東曲阜人。乾隆三十六年進士。官至翰林院檢討。後王树枏有《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以張爾岐、顧炎武、戴震、錢大昕、王念孫、王引之、阮元等四十餘家之說校之,詳加勘定,訂正譌誤。此書有自刻本,版心刻「顨軒孔氏所著書十三」。又有清經解、畿輔叢書等翻刻本。
余藏此書為同治十三年淮南書局翻刻本。一函四冊全。原函原裝,白紙精印,有前賢朱筆點斷,最末一葉下部漫漶,經朱筆描潤。其餘品好。
2023年3月21日網購於日本東京山本書店。
春秋類
-
春秋左傳註疏六十卷
舊題周左丘明撰,晉杜預註,唐孔穎達疏。明崇禎元年(1628)毛氏汲古閣刊本。毛邊紙。三十冊全。
經疏自五代以來,歷有刊刻。明毛氏汲古閣刊刻十三經註疏及十七史,風行天下。虽亦有校勘不精、底本不善之評,終不能奪其善也。
余藏此本即汲古閣本也。經朝鮮人重裝,護以朝鮮皮紙,厚於常書。開本22.6×14.2cm,半葉板框高17.8cm,寬12.7cm。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注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無魚尾。版心上方刻「春秋疏」,中部刻卷之數及葉數,下方刻「汲古閣」。末卷末葉刻篆字白文牌記「皇明崇禎改元歲在著雝執徐古虞毛氏繡鐫」。末葉漫漶,其餘品好,殆後印本。首冊鈐篆書白文方印「𠌆義李氏珍藏」,卷一及其餘各冊卷首鈐有篆書方形朱文印「厚之」、朱文印「三希齋」、白文印「丹丘」。盖經朝鮮金麟厚、李崇慶之族人遞藏。
金麟厚(김인후)(1510—1560),字厚之,號河西、澹齋。本貫全羅南道長城金氏。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科進士,歷侍講院說書、弘文館副修撰。理學家,提出「主理論」,強調理一元而氣多端,與湖洛學派李滉之「主氣論」對峙。工詩文,著有《河西集》《澹齋日記》。追諡文正,從祀文廟。
李崇慶(이숭경)(1510—1588),本貫全義李氏,字君善,號楓潭道老、丹丘、閑民。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科進士,入成均館。不久絕意仕進,隱居於陽岳山麓。工詩,著有《楓潭遺稿》。
2014年5月5日購于韓國漢城通文館書店。時余就學於三韓,膏火低廉。于通文館書店、寬勛古書房購汲古閣書二部、朝鮮內閣本二部、朝鮮古地圖一張,薪資盡矣。通文館至今尚存。蘇枕書云店主夫人夫人習漢、日、英、西諸語,記其遊極暢。然余往時彼不通漢文,以英文接之。時店中仍有明本數部,然余無餘財矣。前年往,已閉店矣。其網店仍在,多俗本及諺解,查其值,三倍於孔網。今四海如一,賽博平價,亦無奈何也矣夫。 -
重栞宋本左傳注疏附校勘記六十卷
舊題周左丘明撰,晉杜預註,唐孔穎達疏。清嘉慶——年南昌府學刊本。三十冊全。 -
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不分卷
清劉文琪撰。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一版。精裝一冊全。白化文舊藏。
劉文淇(1789—1854),字孟瞻,江蘇儀徵人,嘉慶二十四年拔貢,其後十四次應秋闈皆不售,遂絶意科場,定居揚州,專以研經治學、校書坐館爲業。道光八年(1830)秋,與劉寶楠、梅植之、包慎言、柳興恩、陳立同赴金陵應鄉試,諸人因病十三經舊疏多踳駁,遂相約各治一經,加以疏證。劉文淇自任《左傳》。與沈欽韓信中談其作書之法曰:「取左氏原文,依次排比。先取賈、服、鄭君之注,疏通證明。凡杜氏所排擊者糾正之,所剿襲者表明之,其襲用韋氏者亦一一疏記。他如《五經異義》所載杜氏説,皆本左氏先師。《説文》所引《左傳》,亦是古文家説。《漢書•五行志》所載劉子駿説,皆左氏一家之學。又如《周禮》《禮記》疏所引《左傳》注不載姓名而與杜注異者,亦是賈、服舊説。凡若此者,皆以爲注,而爲之申明。」其所引用清人左傳學專著,除沈欽韓外,有顧炎武、惠棟、錢大昕、洪亮吉、焦循,其他學者如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臧壽恭等之説,若有可采,「咸與登列,皆顯其姓氏,以矯元凱、沖遠襲取之失。末下己意,定其從違」。先列經傳原文,後列賈、服注及舊注,注下爲疏證,旨在探明經義,正杜注、孔疏之失。此書資料宏富,搜集完備。又發以禮證經之旨,于典章製度、服飾器物、姓氏地理、古曆天算、日食晦朔、鳥獸魚蟲,皆細加訓詁。體例精湛。是乃清人治左傳之集大成者。
此書草創四十年,先成長編數十巨册,晚年編輯成疏,甫得一卷而殁。其子毓崧思卒其業未果,毓崧長子壽曾乃發憤以繼志述事爲任,嚴立課程,惜止於襄公五年而卒。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資料室整理此書,以原稿和謄清稿互校,擇善而從,並斷句分段,於1959年在科學出版社排印出版。余所藏即此書也。
題名頁鈐篆字方形印「白廼楨底書」,書中間有鉛筆校字及批注,書末有「一九六二年十月十七日星期三北京西單商場中國書店廼楨識」之跋。乃白化文舊藏。白化文(1930—2021),原名白迺楨,號承澤退士、頤和退士,天津人。治敦煌學、目錄學,曾任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
2022年5月10日購于中國書店海淀分店。 -
春秋公羊傳十二卷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金陵書局刊本。一函四冊全。
《漢書·藝文志》著錄《公羊傳》十一卷。班固自注曰:「公羊子,齊人。」顏師古注曰:「名高。」隱二年經「紀子伯、莒子盟于密」傳「紀子伯者何?無聞焉爾」下何休注云:「言無聞者,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時遠害,又知秦將燔詩、書,其說口授相傳。至漢公羊氏及弟子胡毋生等,乃始記于竹帛,故有所失也。」徐彥疏引戴宏序曰:「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與齊人胡毋子都著於竹帛。」《四庫總目》曰:「今觀傳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宮子曰』,又有『高子曰』,『魯子曰』,蓋皆傳授之經師,不盡出於公羊子。定公元年傳『正棺於兩楹之間』二句,《穀梁傳》引之,直稱沈子,不稱公羊。是並其不著姓氏者亦不盡出公羊子。且並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於高之明証。知傳確為壽撰,而胡毋子都助成之。舊本首署高名,蓋未審也。」因定此書為公羊壽傳。
何休(129—182)字邵公,任城人。精研六經,世無及者。作《春秋公羊解詁》,覃思不闚門,十有七年。又注訓孝經、論語、風角七分,皆經緯典謨,不與守文同說。又以春秋駮漢事六百餘條,妙得公羊本意。休善歷筭,與其師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難二傳,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休注公羊,申三科、九旨、五始、六輔、二類、七等之義。其大要以春秋托新王受命於魯,受命改制,為漢制法。隱元年經「元年春王正月」傳「王者何謂文王也」,休註曰:「方陳受命制正月故假以為王法。」哀十八年經「西狩獲麟」傳「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休註曰:「得麟之後天下血書魯端門曰『趨作法,孔聖沒,周姬亡,彗東出,秦政起,胡破術,書記散,孔不絕』。子夏明日往視之,血書非為赤鳥,化為白書。署曰『演孔圖』。中有作圖制法之狀。孔子仰推天命,俯察時變,却觀未來,豫解無窮,知漢當繼大亂之后,故作撥亂之法以授之。」乃引讖緯之事以名孔子制禮作樂、以待後聖。
此書存世最早者為南宋紹熙二年(1191)福建建陽余仁仲萬卷堂刊本。中華再造善本及四部叢刊皆影印此本。葉德輝《書林清話》曰:「夫宋刻書之盛,首推閩中。而閩中尤以建安為最。建安尤以余氏為最。」余仁仲所刻「九經」,至清末僅存《禮記註》《春秋公羊經傳解詁》《春秋經傳集解》《春秋穀梁傳》四種。道光四年(1824),揚州汪氏問禮堂影刻余仁仲本。汪喜孫(1786-1847),字孟慈,號荀叔,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嘉慶十二年(1807)舉人,官至懷慶府知府。父汪中博貫經史,以藏書名。汪喜孫承家學,通文字、音韻、訓詁之學,亦好藏書。家有 「問禮堂」、「歲寒室」、「抱璞齋」、「周玉齊金漢石之館」等藏書處,藏書數萬卷。同治二年(1863),邵陽魏彥於滬上獲此書版,用以校勘閩本、通志堂本,撰《校勘記》一卷,附於書後重印。書板後歸金陵書局,則又有書局印本。然版已漫漶。故光緒二十一年,金陵書局又據汪氏原版重刊,改字體為清末流行之方體,行款格式一仍宋本舊貌。余所藏即此書也。
此書半葉十一行,行十九字,注小字雙行二十七字。左右雙邊,白口雙順魚尾。版心中部刻「公羊」及卷數,下部刻葉數。題名葉隸書大字雙行「春秋公/羊傳」,牌記葉隸書中字雙行「光緒二十一年孟冬/金陵書局重刊印行」。一函四冊全。
2013年5月9日得于孔網拍賣。 -
春秋公羊經傳解詁十二卷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民國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三冊全。
此書乃影印南宋紹熙二年(1191)福建建陽余仁仲萬卷堂刊本。
2013年6月9日得于雅虎拍賣。 -
重栞宋本公羊註疏附校勘記二十卷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清嘉慶——年南昌府學刊本。十冊全。
《四庫總目》曰:「徐彥疏,《文獻通考》作三十卷。今本乃止二十八卷。或彥本以經文並為二卷,別冠於前,後人又散入傳中,故少此二卷,亦未可知也。彥疏,《唐志》不載。《崇文總目》始著錄,稱不著撰人名氏,或云徐彥。董逌《廣川藏書志》亦稱世傳徐彥,不知時代,意其在貞元、長慶之後。考《疏》中「邲之戰」一條,猶及見孫炎《爾雅注》完本,知在宋以前。又「葬桓王」一條,全襲用楊士勛《穀梁傳疏》,知在貞觀以後。中多自設問答,文繁語複,與邱光庭《兼明書》相近,亦唐末之文體。董逌所云,不為無理。故今從逌之說,定為唐人焉。」 -
天聖明道本國語二十一卷附札記一卷考異四卷
舊題周左丘明撰,三國吳韋昭注,清黃丕烈札記,清汪遠孫考異。同治八年(1869)湖北崇文書局重雕黃丕烈士禮居叢書景刻宋鈔本。白紙本。一夾五冊全。鈐篆字朱文「天津書局」印。
韋昭,三國志作韋曜,字弘嗣,吳郡雲陽人,官至中書僕射、侍中、左國史。吳之碩儒也。修吳書。孫皓欲為父和作紀,昭不許,下獄誅。《漢書·藝文志》春秋類載《國語》二十一篇、《新國語》五十四篇。《司馬遷傳·贊》曰:「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為之傳,又篹異同為《國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非之,以為:「考《國語》上包周穆王,下暨魯悼公,與《春秋》時代首尾皆不相應,其事亦多與《春秋》無關。系之春秋,殊為不類。……附之於經,於義未允。」故改隸《雜史類》焉。左、國分合,眾說紛紜,康有為、劉師培、楊伯峻諸家多有論辯,文繁不錄。要之班氏去古未遠,其言必有所本。故從班說而復《國語》于經部春秋類焉。
《標注》云:「黃氏仿宋明道二年刻本,附黃丕烈札記一卷,最善。」《續錄》所謂「清同治八年崇文局本」即此本。錢大昕序言古書之善及亂改古書之弊,甚推許黃氏影刻古書,一字不改。即顯有舛誤,亦僅于札記出之。「可以矯近世輕改古書之弊,其功又不獨在一書而已也。」段玉裁序云:「古書之壞於不校者固多,壞於校者尤多。壞於不校者以校治之,壞於校者久且不可治。」皆推重極矣。
余藏本為同治八年湖北崇文書局影刻黃氏本,乃下真跡二等。然摹寫毫纖畢肖,濃墨白紙,觸手若新,其宋刻風韻,亦可想見也。
2025年3月29日得于海王村拍賣。
五經總義
-
經解入門八卷
舊題清江藩撰。1930年日本弘文堂鉛印本。一函二冊全。
題阮元之序云:「是書之大旨約分三端。首言群經之源流與經學之師傳,端其本也。次言讀經之法與解經之體,審其業也。終言說經之弊與末學之失,防其惑也。學者得此而讀之,循其途,踐其跡,避其所短,求其所長,則可以不誤於趨向,優而游之,擴而充之,則可以躋許鄭之堂,抗孔陸之席。」此書分題論述,共五十二條,自群經緣始至於科場解經,每條論一事,甚便初學。後附時人經解論文十五篇。武漢大學教授司馬朝軍著《經解入門整理與研究》,力辨此書為偽作,大略以為此書版本來歷不明、阮序不足為憑、徐跋多不實之詞、多記江氏身後人事、多與江氏歿後著述雷同、與《國朝漢學師承記》多相矛盾、與《古書疑義舉例》條例不盡相同、卷八附選之文皆偽、盛行於清末、學術分類思想與乾嘉時代不合。又箋註而條陳之,明其剿襲之源。因定此書為清末鴻文書局店主「抉經心室主人」凌庚颺翦裁而成、冒名江藩著之偽書。考據精湛,足稱定讞。今乃從《四庫全書》之例,標著者為「舊題」。
此書有余所藏為日本東京弘文堂書店據徐儀吉本重排出版之鉛印本,行款一依徐本。出版商云徐本譌誤甚多,略作校勘云。印於天頭,又附紙出之。
2019年9月20日購于日本東京山本書店。 -
玉函山房目耕帖三十一卷
清馬國翰撰。光緒九年(1883)長沙嫏嬛館刻本。存卷一至卷十四一函七冊。
馬國翰(1794—1857)字詞溪,號竹吾。濟南人。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官至隴州知州。藏書豐富,每見異書,必手自抄錄,並考證校勘。道光二十四年(1844),輯成《玉函山房輯佚書》,收佚書594種,搜羅豐富,卷帙浩繁。又附其讀書箋註《玉函山房目耕帖》三十一卷。其中《易》六卷,《書》六卷,《詩》十卷,《周禮》九卷。《紉香草堂遺集序》謂其餘諸徑皆都有初稿,然刊本無之,蓋已散佚。此書多為考訂經義、發揮經說之箋,採集前人成説甚備,然按語少。蓋治經之暇隨手札記以備遺忘之藁耳。然繁徵博引,搜討不易,亦可備考。雖不及王氏《述聞》、俞氏《平議》,亦四經之義海淵藪矣。
余藏此本為光绪九年长沙嫏嬛馆補校本。開本24.7×15.3cm。半葉板框高17.7cm,寬12.5cm。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上方刻「目耕帖」,中部刻卷數,下部刻葉數及「嫏嬛館補校」。題名篆書大字雙行「玉函山房目耕帖」,牌記小字三行「光緒九年癸未長沙嫏嬛館補校開雕」。竹紙本一函七冊,存卷一至卷十四。
2025年4月20日得于嘉寧拍賣。 -
經學歷史一卷
清皮錫瑞撰。光緒三十二年(1906)思賢書局刊本。白紙本。一冊全。
皮錫瑞有《今文尚書攷證》,已著錄。經學一科,向無通史。學者治經,讀諸史藝文志、學案,知其涯略而已。近世維新,廣開學校,是以有講義之作。皮錫瑞晚年任教于中路師範、長沙府中學堂等處,手訂講義,即《經學歷史》《經學通論》二種。此書分經學為十期,曰開闢、流傳、昌明、極盛、中衰、分立、統一、變古、積衰、復盛。開闢者,孔子刪詩書、定禮樂、筆削春秋、撰卦爻辭,以作六經也。流傳者,經師口說傳經、各守顓門也。昌明者,西漢立五經博士、開太學,以經學治世也。極盛者,自元成至東漢,通經致用,極崇經術也。中衰者,鄭學盛而經學衰,王學盛而鄭學又衰,乃啟後學大亂門戶、變亂師法、黨同妒真、攻訐不休之端也。分立者,南北對峙,經學分立,北宗鄭氏,南尚玄虛也。統一者,隋唐一混天下,南學大行,唐太宗命孔穎達撰五經正義也。變古者,宋儒不信傳疏,疑經刪經,六經注我,以申己說也。積衰者,元明取士,專宗理學,每況愈下,乃至永樂官修《五經大全》,剿襲成說,魯莽割裂,為通人笑也。復盛者,謂乾嘉諸儒,潛心經術,發幽闡微,復漢學於千載之下者也。清經師傳家法,守顓門,其輯佚、校勘、小學之功遠邁前代,功在千秋。又言清朝漢學凡三變。清初各家漢、宋兼采。乾嘉專宗漢學。嘉道以後又溯源而上,闡西漢今文之說,能述伏、董之遺文,尋武、宣之絕軌云。
此書初刻本為光緒丁未思賢書局刊皮氏遺書本。蓋書刻成後明年皮氏歿,故收皮氏書八種名曰「皮氏遺書」而同印之。八種者,《尚書中候疏證》《鄭志疏證》《聖證論評補》《六藝論疏證》《古文尚書冤詞平議》《正制箋》《經學通論》《經學歷史》也。後又收入師伏堂叢書重印。細考書影,二書乃同一版,蓋僅重刊牌記也。
余所藏即思賢書局本。開本26.9×17.3cm。半葉板框高21.0cm,寬15.3cm。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五字,注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中部刻書名「經學厯史」,下方刻葉數。題名葉篆書雙行大字「經學歷史全卷」,牌記葉篆書雙行小字「光緒丙午秋思賢書局刊」。書根印冊數、「皮氏遺書」、「經學厯史」。原函原裝,白紙初印,字劃爽利。書前半有前人朱筆點斷,後半有鉛筆點斷,天頭間有小注人名及書名。
2019年9月21日購于日本東京山本書店。 -
經學通論五卷
清皮錫瑞撰。光緒三十三年(1907)思賢書局刊本。白紙本。一函五冊全。
皮錫瑞有《今文尚書攷證》,已著錄。此書乃皮氏晚年所定。自序言「尊孔必先明經,前編《經學歷史》以授生徒,猶恐語焉不詳,學者未能窺治經之門徑,更纂《經學通論》以備參考。」其書分五卷,次論易、書、詩、三禮、春秋。每卷若干專題,以題及論說首句提行明之。《儒藏》提要謂:「首言羣經之名數,次言羣經之要旨,次述解經諸傳記,次考羣經之述作,及其傳授之源流,終論治經之方術,務期端緒昭然,本末畢具,各經重點,均有涉及。皮氏解析問題捫其樞機,正本清源,至諸所稱引,遠稽陳説,近採通人,博綜羣言,研覈經旨,判其異同,求其條貫,故多能後出而轉精。」
此書初刻本為光緒丁未思賢書局刊皮氏遺書本。蓋書刻成後明年皮氏歿,故收皮氏書八種名曰「皮氏遺書」而同印之。八種者,《尚書中候疏證》《鄭志疏證》《聖證論評補》《六藝論疏證》《古文尚書冤詞平議》《正制箋》《經學通論》《經學歷史》也。後又收入師伏堂叢書重印。細考書影,二書乃同一版,蓋僅重刊牌記也。
余所藏即思賢書局本。開本26.9×17.4cm。半葉板框高21.2cm,寬15.2cm。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五字,注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中部刻卷名「易經通論」「書經通論」等,下方刻葉數。題名葉篆書雙行大字「經學通論五卷」,牌記葉篆書雙行小字「光緒丁未歲思賢書局刊」。書根印冊數、「皮氏遺書」、書名。原函原裝,白紙初印,字劃爽利,嶄新未觸,品相絕佳。
2019年9月21日購于日本東京山本書店。
四書類
- 重栞宋本論語注疏附校勘記二十卷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四冊全。
《四庫提要》曰:「《晉書》載鄭衝與孫邕、何晏、曹羲、荀顗等共集《論語》諸家訓詁之善者,義有不安,輒改易之,名《集解》。……今本乃獨稱何晏。考陸德明《經典釋文》,於『《學而》第一』下題『集解』二字。注曰:『一本作何晏集解。』又《序錄》曰:『何晏集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玄、陳群、王肅、周生烈之說,並下己意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行於世。今以為主』云云,是獨題晏名,其來久矣。殆晏以親貴總領其事歟?邕字宗儒,樂安青州人。衝字文和,滎陽開封人。羲,沛國譙人,魏宗室子。顗字景倩,荀彧之子。晏字平叔,南陽宛人,何進之孫,何咸之子也。」又曰:「昺字叔明,曹州濟陰人。太平興國中擢九經及第。官至禮部尚書。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蓋咸平二年詔昺改定舊疏,頒列學官,至今承用,而傳刻頗訛。《集解》所引十三家,今本各題曰「某氏」,皇侃《義疏》則均題其名。」
《提要》曰:「晁公武《讀書志》稱其亦因皇侃所採諸儒之說,刊定而成。今觀其書,大抵翦皇氏之枝蔓,而稍傅以義理。漢學、宋學,茲其轉關。是《疏》出而皇《疏》微,迨伊、洛之說出而是《疏》又微。故《中興書目》曰:『其書於章句訓詁名物之際詳矣。』蓋微言其未造精微也。然先有是《疏》,而後講學諸儒得沿溯以窺其奧。祭先河而後海,亦何可以後來居上,遂盡廢其功乎?」
開本25.2×15.6cm,半葉板框高17.2cm,寬13.1cm。半葉十行,行十八字,注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黑口,雙順魚尾,版心中部刻「語疏」及卷數,下部刻卷內葉數。題名葉隸書雙行大字「重栞宋本論語/注疏附校勘記」,左側小字「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每卷末葉刻一篆書方印,曰「大清嘉慶二十年重栞/宋本用文選樓藏本校」。每卷後附阮元撰、盧宣旬摘錄之《論語注疏校勘記》。此書竹紙精印,原裝四冊全。
2014年1月▢日購于日本東京誠心堂書店。
小學類
-
爾雅註疏六十卷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明崇禎元年(1628)毛氏汲古閣刊本。毛邊紙。四冊全。
此書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注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無魚尾,版心上方刻「爾雅疏」,中部刻「卷之幾」及葉數,下方刻「汲古閣」。末卷末葉刻篆字白文牌記「皇明崇禎改元歲在著雝執徐古虞毛氏繡鐫」。字劃清晰,明印本無疑。經朝鮮人重裝,護以朝鮮皮紙,厚於常書。首冊鈐篆書白文方印「𠌆義李氏珍藏」。乃全義李氏舊藏。待考。
2014年5月5日購于韓國漢城通文館書店。 -
方言箋疏十三卷
漢楊雄撰,晉郭璞注,清錢繹箋疏。光緒十六年(1890)紅蝠山房校刊本。一函六冊全。
此書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注小字單行同,箋疏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上部刻「方言箋疏」,中刻卷數,下刻「紅蝠山房校本」。前有咸豐元年錢繹自序,小像一幅,墨色泛紅,極初印本也。
2022年10月25日購于日本東京琳瑯閣書店。 -
釋名疏證補八卷續釋名釋名補遺共一卷疏證補坿一卷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清王先謙等補。光緒二十二年(1896)王先謙自刻本。白紙本。一函四冊全。
《提要》云:「熙字成國,北海人。其書二十篇。以同聲相諧,推論稱名辨物之意,中間頗傷於穿鑿,然可因以考見古音。又去古未遠,所釋器物,亦可因以推求古人制度之遺。」《標註》云有宋臨安府陳道人書籍鋪刊本為最古。明嘉靖呂柟據以影刻。《四部叢刊》即影印呂柟本。畢沅《釋名疏證序》云:「暇日取群經及史漢書注、唐宋類書、道釋二藏校之,表其異同、是正缺失。又益以補遺及續釋名二卷。凡三閱歲而成。」王先謙《釋名疏證補序》云:「舊本缺譌特甚。得鎮洋畢氏校訂然後是書可讀。長洲吳氏所栞顧千里校本是正,亦多其中奧義微文未盡發揮。居多暇,與湘潭王啟源、葉德炯、孫楷、善化皮錫瑞、平江蘇輿、從弟先慎覆加詮釋、決疑通滯。歲月既積,簡帙遂充。因合畢氏元本,參酌吳校及寶應成蓉鏡補正、陽湖吳翊寅校議、瑞安孫怡讓札迻,甄錄尤雅,萃為斯編。」每條先列畢沅說,再列王啟源以下諸家說。有枘鑿者,則下案語以辨之。
此本白紙精印,原函原裝,新若未觸,洵為善本。
2023年3月21日網購於日本東京山本書店。 -
重修廣韻五卷
宋陳彭年、邱雍等奉敕撰。同治十二年(1873)粵東書局小學彙函重刊張氏澤存堂本。五冊全。周道洽舊藏。
《提要》云:「隋陸法言以呂靜等六家韻書各有乖互,因與劉臻、顏之推、魏淵、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八人撰為《切韻》五卷。書成於仁壽元年。唐儀鳳二年,長孫訥言為之注。後郭知玄、關亮、薛峋、王仁煦、祝尚邱遞有增加。天寶十載,陳州司法孫愐重為刊定,改名《唐韻》。後嚴寶文、裴務齊、陳道固又各有添字。宋景德四年,以舊本偏旁差訛,傳寫漏落,又注解未備,乃命重修。大中祥符四年書成,賜名《大宋重修廣韻》,即是書也。舊本不題撰人。以丁度《集韻》考之,知為彭年、雍等爾。其書二百六韻,仍陸氏之舊,所收凡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字。」
《標註》云:「張氏澤存堂本,佳。朱修伯曰:『張本有重修。如初刊作幷官氏,後刊作亓官氏之屬。』」《附錄》王懿榮云:「楊星吾得宋刊宋印本於日本。售與潘尚書。即張本之所自出。日本仿刻入古逸叢書者,有據張本及改處,不可據。」澤存堂本之末有張士俊跋,言其底本自此毛扆處借得。以潘耒抄本補之。《續錄》云:「小學彙函本據澤存堂重修本刊。」
余藏此書即小學彙函之十三重刊張氏澤存堂本,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夾注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刻廣韻上平及葉數。字大墨濃,洵為初印,新若未觸。牌記葉鈐篆字朱文印「墨池精舍珍藏」。卷首鈐白文「周道洽印」、朱文「潤民」,乃成都墨池精舍、周道洽舊藏。周道洽(1854—?),字潤民,成都人,光绪五年(1879)举人。譚宗浚《尊經書院十六少年歌》謂其「濂溪經學窮微幽,遠媲孟喜兼施讎」。知其治易。又宣统二年渭南嚴氏刊本《戴東原集》有「成都周道洽覆校」語。生平則不可詳考也。
2025年3月30日得于泰和嘉成拍賣。 -
音學五書三十八卷
清顧炎武撰。光緒十一年(1885)四明觀稼樓刻本。白紙本。十二冊全。關鋒舊藏。
顧氏破宋人叶韻之說,開後世古音之學,實自此書始。《提要》云:「自陳第作《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而古音之門徑始明。然創闢榛蕪,猶未及研求邃密。至炎武乃探討本原,推尋經傳,作《音學五書》以正之。」《古音表》無入聲,派入三聲。《提要》謂「惟入聲割裂分配,其說甚辨。然變亂舊部,論者多有異同。」江永《古韻標準》云:「《古音表》分十部,離合處尚有未精,其分配入聲多未當。此亦考古之功多,審音之功淺。」考古、審音二分,自此始。後世言古音者,率為細密,然皆由此十部分之。其錐輪之功,可懸諸日月也。
余所藏此本乃四明觀稼樓覆刻顧氏音學五書本。此書牌記葉有篆字朱文印「周家風」,其餘各冊封面原有楷字朱文印「關鋒」,而多為人毀去。幸末二冊無缺,可考其遞藏之跡,亦天幸也。關鋒(1919—2005),本名周玉峰,字秀山,筆名慶雲、何明、東方明、撒仁興、古棣等。曾任《紅旗》副總編、中央文化革命小組成員。1967年武漢事件後縲紲繫獄。晚年讀書自娛,筆耕不輟,著述百萬餘字,粲然可觀。其同僚或曲學阿世,或亟亟自辯,又何取焉。周家風者,蓋其祖考之名諱歟?
2025年4月20日得于嘉寧拍賣。 -
說文通訓定聲十八卷
清朱駿聲撰。咸豐元年(1851)臨嘯閣刊本。二函二十四冊全。
2022年11月6日得于雅虎拍賣。 -
說文釋例二十卷
清王筠撰。光緒九年(1883)成都御風樓重刊本。一函十冊全。
2022年11月6日得于雅虎拍賣。 -
说文声读表七卷
清苗夔撰。天壤閣叢書本。三冊全。 -
隸辨八卷
清顧藹吉著,康熙五十七年(1718)玉淵堂刊本。八冊全。
《提要》謂其陰以宋婁機《漢隸字源》爲藁,以機所見碑,清代十不存一,顧氏何由見原碑而摹其字。又考其誤引碑文十餘條,更爲其抄撮洪適《隸釋》之証。「乃云采摭漢碑,是亦誣矣。」石案著書必詳其所本,註其所原。襲文掠美,徴引不慎,貽誤後學,非君子也。
《標注》云:「康熙戊戌項氏玉淵堂刊本,佳。乾隆癸亥黃晟重刊本。末一葉有二圖章。無之者,原本也。」審所得本,第八冊末尾失《隸八分攷》及《筆法》二篇。雖大體完全,終非完帙。線上拍賣,不見其形,不得細考,故有此失。然康熙戊戌至於今三百餘年,余家藏書,除汲古閣經疏及漢魏叢書零本外,以此書為最古。又字書向來稀見,今得原本,鉤摹特精,展卷怡然,亦何病焉。
2025年4月29日得于江蘇真德拍賣會。
史部
正史
-
南宋刊黃善夫本史記一百三十卷
漢司馬遷撰,褚少孫補。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1966年藝文印書館遽南宋黃善夫本影印。六夾四十八冊全。
《提要》云:「注其書者,今惟裴駰、司馬貞、張守節三家尚存。其初各為部帙,北宋始合為一編。明代國子監刊版,頗有所刊除點竄。南監本至以司馬貞所補《三皇本紀》冠《五帝本紀》之上,殊失舊觀。然匯合群說,檢尋較易,故今錄合並之本,以便觀覽。仍別錄三家之書,以存其完本焉。」
2009年1月9日購于台北藝文印書館。其時余初出境參加學術會議,攜所論霍拉瓦-栗弗席茲引力之文赴台灣大學參加亞太理論物理協會之冬季學校。知藝文印書館有此書,思購之而無餘財。適吾報告榮膺優秀獎。黃公偉彥(Pauchy Wei-yan Hwang)以其私蓄賞余新台幣六千。余喜甚,散會後即奔台灣大學西側之藝文印書館購此書矣。 -
前漢書一百二十卷
漢班固撰,班昭續。唐顏師古注。明毛氏汲古閣刊本。原缺第十一冊卷廿八地理志上下、卷廿九溝洫志。以同版網購本補之。二十四冊全。
《標注》云:「汲古閣十七史,並明崇禎時刊成。經亂未能合印,頗有損失。至清順治庚子(1660)修補完,乃通行。即以此時印者為初印。其明時初印,僅有一二單部,不能全覯也。」「毛氏十七史,多據宋元舊版,勝其十三經注疏之僅傳監板者多矣。」葉德輝《書林清話》初頗不以汲古閣刊本為然,云其校勘不精,「刻書之功,非獨不能掩過,而且流傳繆種,貽誤後人。」故於汲古閣本毫不措意。光緒初,京師湖南舊書攤頭插架皆是。隨意收之,不以為意。後「悔當年等夷視之,今雖備數而未得選購初印之本」。又錄初印本汲古閣十七史毛晉自敘重鐫十三經十七史緣起,云崇禎改元時入京得一夢,一龍吐珠而金書十三經、十七史六字。其母言此夢不過教子讀經史耳。因發願,年校刻經史各一部。順治丙申成,回首三十年之苦辛,大發黍油麥秀之思云。
2019年7月12日購二十三冊殘本于日本東京山本書店。旋以網購零本補之而成全帙。 -
漢書一百二十卷
漢班固撰,班昭續。唐顏師古注。光緒十三年(1887)金陵書局重刊毛氏汲古閣本。十六冊全。
2015年4月7日得于孔網拍賣。 -
後漢書集解九十卷附續志集解三十卷
清王先謙撰。民國十二年王氏家刻本。四函三十冊全。
叶德辉致信楊樹達云:「惟王注只供類書之用,鄙人所不重視。爲之補正、校勘,舍田芸田,究屬虛耗心力。竊謂有此閒日工夫,不如自作他書較爲有益。」
2019年9月22日得于雅虎拍賣。 -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
元脫脫等奉敕撰。光緒元年浙江書局校刊本。十函一百冊全。
此史四百九十六卷、五百餘萬字,均為二十四史之冠。《提要》頗病其蕪雜冗長,言「其書僅一代之史,而卷帙幾盈五百。檢校既已難周,又大旨以表章道學為宗,餘事皆不甚措意,故舛謬不能殫數。」然歲月邈遠,載籍散亡,賴此以得一代興衰存亡之跡,正不得以蕪雜病之。若夫
國朝官修清史者,編撰于文運隆昌之時,科技賽博之世,史料車載斗量、盈屋滿架,而不知翦裁、餖飣獺祭,初稿至於三千五百萬字。實無一用,止增熵耳。
2019年6月16日得于雅虎拍賣。
編年
-
資治通鑑注二百九十四卷坿釋文辨誤十二卷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同治八年(1869)江蘇書局修補鄱陽胡氏仿元本二百七卷重刊九十九卷。存九函九十冊,第九函原失。陳寅恪舊藏。用同版白紙本一函十冊配全。
《直齋書錄解題》云:「初,光嘗約戰國至秦二世,如左氏體,為志八卷以進。英宗悅之,遂命論次歷代君臣事迹,起周威烈,迄乎五代,就秘閣置局。神宗御製序,賜名《資治通鑒》。及補外,聽以書局自隨。元豐七年書成。上曰:『賢於荀悅《漢紀》遠矣。』目錄仿《史記》年表,年經國緯,用劉羲叟長歷氣朔,而撮新書精要散於其中。《考異》參諸家異同,正其謬誤,而歸於一。總三百五十卷。」《郡齋讀書志》云:「公武心好是書,學之有年矣。見其大抵不採後偉卓異說,如屈原懷沙自沈,四皓羽翼儲君,嚴光足加帝腹,姚崇十事開說之類,削去不錄,然後知公忠信有餘,蓋陋子長之愛奇也。」《四庫提要》云:「光以治平二年受詔撰通鑒,以元豐七年十二月戊辰書成奏上,凡越十九年而後畢。光進表稱精力盡於此書。其採用之書,正史之外,雜史至三百二十二種。其殘稿在洛陽者尚盈兩屋。既非掇拾殘剩者可比。又助其事者,史記、前後漢書屬劉攽;三國、南北朝屬劉恕;唐、五代屬范祖禹。又皆通儒碩學,非空談性命之流。故其書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而名物訓詁,浩博奧衍,亦非淺學所能通。」此書規模宏大,然千餘年之事,雖二百九十四卷亦難盡述。既名資治,即于政及兵事記載最詳。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史記、通鑑兵事》條曰:「司馬溫公《通鑒》承左氏而作,其中所載兵法甚詳,凡亡國之臣、盜賊之佐,茍有一策,亦具錄之,朱子《綱目》大半削去,似未達溫公之意。」辛德勇以為通鑒隋唐五代最好,魏晉南北朝次之,至於周秦漢,僅可作文學,不可作史料矣。又云讀《通鑑》當先讀正史。蓋其對讀《通鑑》《漢書》,以批田餘慶漢武帝晚年改政之說,故云爾。非碻論也。
讀通鑑時,當與正史、雜史、地理、小學、金石碑刻等對勘。石曾就其麤疏處隨文訂正,今略舉數例如次。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考《史記索隱》引《竹書系年》及《世本》云韓景侯名處。案此二名皆誤。驫羌鐘銘作「韓宗徹」。徹(thiat)字从鬲从攴,或加虍為聲符,作从鬳从攴,故傳寫誤為虔或處也。又同年「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此處地名誤。《戰國策•秦四》《韓非子•難三》《史記•魏世家》《晉語·韋昭注》《元和郡縣志》同此說;然《梁書•韋睿傳》《樂史》《太平寰宇記》 《水經注箋》,及吳琯、項絪、黃晟、全祖望、趙一清、董祐誠、楊守敬諸人所校《水經注》,皆作「吾聞汾水可以灌平陽,絳水可以灌安邑」。其互歧如此。考《中國歷史地圖集》,安邑在今運城市東,臨涑川。汾水蓋涑川之誤。平陽在今臨汾縣西北。洚水蓋汾水之誤。又同年「使樂羊伐中山,克之」。此引《戰國策·趙策一》「魏借道伐中山」條。然趙滅中山在武靈王時,去魏文侯已百餘年,何又伐之?此事洪邁已疑之。見《容齋續筆》卷四「中山宜陽」篇。
《四庫提要》云:「光門人劉安世嘗撰《音義》十卷,世已無傳。南渡後注者紛紛,而乖謬彌甚。至三省乃匯合群書,訂訛補漏,以成此注。元袁桷《清容集》載先友《淵源錄》,稱三省天台人,寶祐進士,賈相館之。釋《通鑒》三十年,兵難稿三失。乙酉歲,留袁氏家塾,日手抄《定注》。己丑寇作,以書藏窖中得免。案:三省《自序》,稱乙酉徹編,與桷所記正合。惟桷稱《定注》,而今本題作《音注》,疑出三省所自改。三省又稱,初依經典釋文例,為廣注九十七卷。後失其書,複為之注。始以考異及所注者散入《通鑒》各文之下。歷法、天文則隨《目錄》所書而附注焉。此本惟《考異》散入各文下,而《目錄》所有之歷法、天文書中並未附注一條。當為後人所刪削,或三省有此意而未及為歟。《通鑒》文繁義博,貫穿最難。三省所釋,於象緯推測,地形建置,制度沿革諸大端,極為賅備。故《唐紀》開元十二年內注云:「溫公作《通鑒》,不特紀治亂之跡而已。至於禮樂、歷數、天文、地理尤致其詳。讀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蓋本其命意所在,而於此特發其凡,可謂能見其大矣。至《通鑒》中或小有抵牾,亦必明著其故。如《周顯王紀》「秦大良造伐魏」條注云「大良造下當有『衛鞅』二字」。《唐代宗紀》「董晉使回紇」條注云「此韓愈狀晉之辭,容有溢美」。又「嚴武三鎮劍南」條注云「武只再鎮劍南,蓋因杜甫詩語致誤」。《唐穆宗紀》「冊回鶻嗣君」條注云「《通鑒》例,回鶻新可汗未嘗稱嗣君」。《文宗紀》「鄭注代杜悰鎮鳳翔」條注云「如上卷所書杜悰鎮忠武,不在鳳翔」。凡若此類,並能參証明確,而不附會以求其合,深得注書之體。較尹起莘《綱目發明》附和回護,如諧臣媚子所為者,心術之公私,學術之真偽,尤相去九牛毛也。雖徵摭既廣,不免檢點偶疏。如景延廣之名,出師表敗軍之事,庾亮此手何可著賊之語,沈懷珍之軍洋水,阿那瑰之趨下口,烏丸軌宇文孝伯之誤句,周太祖詔今兄之作「令兄」,顧炎武《日知錄》並糾其失。近時陳景雲亦摘地理訛舛者作《舉正》數十條。然以二三百卷之書,而蹉失者僅止於此,則其大體之精密,益可概見。黃溥《簡籍遺聞》稱是書元末刊於臨海,洪武初取其版藏南京國學。其見重於後來,固非偶矣。
《日知錄》卷十三:「宋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書成於元至元時,注中凡稱宋皆曰『本朝』、曰『我宋』,其釋地理皆用宋州縣名。」
卷十九:「胡身之注《通鑒》,至二百八十卷石敬瑭以山後十六州賂契丹之事,而云「自是之後遼滅晉,金破宋」,其下闕文一行,謂蒙古滅金取宋,一統天下,而諱之不書,此有待於後人之補完者也。」陳垣《通鑒胡注表微·本朝篇》云:「亭林以為所闕者身之諱言,吾則以為所闕者鏤板時鏟去。何也?蓋身之全書,立言謹慎,忠憤所發,不能已於言者,亦只有痛於宋,而無懟於元。……此條之闕文,蓋鏤板時偶檢點及此,認為有礙而去之,非身之諱而不書也。文津閣庫本《通鑒》乃於「金破宋」下補十六字:「南北分裂,兵連禍結,凡數百年,而定於元。」果如所云,又何必諱。且全注稱元皆曰「大元」,無單稱「元」者。與其妄補,毋寧仍史闕文之為愈矣。」石案陳垣說是也。近日上海圖書館藏元初刻本,此處十六字未剷,作「達靼又滅金,皆跆藉中國,如涉無人之境」。身之入元不仕,常懷故國,注書時見石敬瑭肇華夏數百年外患之因,激憤溢於言表,故奮而怒書韃靼。後之書商懼禍而削去之也。
「司馬光通鑒,世稱絕作,不知其先為長編,後為考異。高似孫《緯略》載其《與宋敏求書》,稱『到洛八年,始了晉、宋、齊、梁、陳、隋六代』。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編次為草卷,以四丈為一卷,計不減六七百卷。又稱光作《通鑒》,一事用三四出處纂成,用雜史諸書凡二百二十二家。李燾《巽巖集》,亦稱『張新甫見洛陽有《資治通鑒》草稿盈兩屋』。」其草稿今存一卷,藏于國家圖書館。其例每段僅寫數字,後以「云云」括之。蓋待以長編補入也。
胡克家仿元刊本成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延顧廣圻、孫星衍等學者為之,金陵劉文奎、楷、模兄弟鏤版。版成,在蘇州印行。一年後胡氏歿,書版存鄱陽胡氏祖宅。刷印不多,學界珍之。後遭火,燒失後三之一。(胡氏仿宋刻文選則全版燒燬,就此絕版。)同治時江蘇巡撫丁日昌命江蘇書局重刊此書,莫友芝主其事。時自後向前鏤版翻刻,成數十卷後訪得胡氏原版,適補完之,亦學林佳話也。莫氏云:「逮經始考工,更安知何闕漏而豫彌縫?而率然巧合如此。天之趣成人事,恆若待其時而一興,何也?」辛德勇云同治補刊之板框边有刻工名氏,而金陵劉文奎兄弟原刻無之。據此知胡氏原版存二百七卷之前十四葉,之後則為同治江蘇書局重刊本。重刻不若原刻之善,至此葉勘之,涇渭分明。辛德勇引1937年《北平直隸書局書目》,云胡刻初印本洋百五十元,江蘇局初印本七十元,後印本及湖北局翻印本僅五十元矣。方之于今,則胡刻初印本當價二十餘萬。查2022年北京永樂拍出39萬、中貿聖佳周叔弢舊藏拍出48萬、2024年泰和嘉成拍出24萬,庶幾乎其不差矣。
余藏此書即為江蘇書局修補重刊本,以竹紙本九函九十冊及白紙本一函十冊配全。竹紙本開本28.3cm×17.6cm,半葉板框高21.8cm,寬14.8cm。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注小字雙行同,四周雙邊,黑口,雙順魚尾。版心上鐫草書字數,中鐫「通監」及卷次,下鐫葉數及摹刻宋本原刻工名「吳升言」、「付友实」等。題名篆書大字「資治通鑑注二百九十四卷」,小字「坿釋文辨誤十二卷」。牌記「江蘇書局修補鄱陽胡氏仿元本二百七卷重栞九十九卷」。卷首有丁日昌序、王磐《興文署新刊資治通鑑序》、胡三省《新註資治通鑑序》、宋神宗御製《資治通鑑序》。王磐序末有「金陵劉文奎弟文楷/模鐫」注記。此書版式行款,一依宋本,唯其寫刻字體,於原版不肖。辛德勇以為乃清中期流行之書風。
每冊首葉有「陳寅愙藏書」篆字朱文印,乃陳寅恪舊藏。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史學家。曾任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中山大學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柳如是別傳》等。考西泠拍賣2009年春拍有此印,乃方去疾1960年所治。方去疾(1922—2001),初名方文俊,後改名方㾀,字去疾,號之木、木齋,別署四角亭長,浙江溫州人,篆刻家,曾任中國書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近代江西藏書三十家·陳寅恪藏書記》云:「陳氏鈐印頗隨意,多用楷書『陳寅恪印』。後方去疾為治一篆文藏書印,然不常用。後流入市場。」蓋即此也。
余家貧,得書為難。自負笈京師,求學東瀛,顛沛流離,不忘藏書。所得皆通行本,非居奇炫博者也。此書雖非善本,然通人舊藏,補全不易。可弁吾藏矣。
2023年8月26日得九函陳寅恪舊藏本于江蘇嘉興樨香書屋/孔網述古齋。白紙本一函得之于孔網書香山莊。 -
資治通鑑注二百九十四卷坿釋文辨誤十二卷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民國六年(1917)商務印書館涵芬樓鉛字排印。六十冊全。
此書為通鑑最早之鉛字排印本,以胡刻本為底本重排校定。開本19.9×13.0cm。半葉板框高15.3cm,寬11.3cm。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七字,注小字雙行同。白口單魚尾。版心上題「資治通鑑」,中部寫卷數及朝代名、王名,下部寫葉數及「商務印書館藏版」。書根印冊數、「資治通鑑」、卷數、朝代名。題記大字「資治通鑑注二百九十四卷」、小字「附釋文辨誤十二卷」。牌記「丁巳仲夏涵芬樓印」。卷首載治平四年宋神宗御製序,次載元王磐《新刊資治通鑑序》,次胡三省《新註資治通鑑序》。此書第一冊封面有日人題字「中野先生三贈」,每冊卷末鈐一小字「趙」印。首冊十二葉有前人朱墨圈點。其餘未觸若新,整體品好。
2018年10月日購于日本東京東城書店。
地理
-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唐玄奘譯,辯機撰。1952年金陵刻經處刻板2020年重印本。白紙本。四冊全。
《郡齋讀書志》著錄為「西域志」,云:「唐僧玄奘撰。玄奘西遊天竺求佛書,既歸,記其所曆諸國風俗。其序云:『自黑嶺以西皆土著,尚東,左衽,務田畜,重財賄,嫁娶無禮,獨天竺則異,別記於後云。』」此序今本失之。四庫館臣頗輕此書,謂:「所述多佛典因果之事,而舉其地以實之。晁公武《讀書志》稱『玄奘至天竺求佛書,因記其所歷諸國,凡風俗之宜,衣服之制,幅員之廣隘,物產之豐嗇,悉舉其梗概。』(石案此處引晁志與今本不合。)蓋未詳檢是書,特姑據名為說也。我皇上開闢天西,咸歸版籍。《欽定西域圖志》,徵實傳信,凡前代傳聞之說,一一厘正。此書侈陳靈異,尤不足稽。然山川道里,亦有互相証明者。姑錄存之,備參考焉。」石按釋子著書祖述佛典,猶如儒臣作文稱頌皇帝,其勢不得不爾。至於清高宗所開西域新疆者,不過至蔥嶺諸回部,尚不得及赭時(今之塔什幹Tashkent)、颯秣建(今之撒馬爾罕Sumarkand)。其後十二卷書,記中亞至南亞事,皆清人未履。蓋唐基宇廣大,氣象雄渾,自五烽以西,颯秣建、睹貨羅、健馱羅、至五印度統謂之西域。此斷非清臣所能想見也。未詳檢其書,乃以為清《西域圖志》可厘正《大唐西域記》,不乃妄乎!
余藏此書乃金陵刻經處藏版2020年重印本。開本26.6×16.6cm,半葉板框高17.1cm,寬12.8cm,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左右雙邊,細白口,無魚尾。版心中部刻「西域記」及卷數,下部刻卷內葉數。末卷末葉題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中國佛教學會撥款刻板流通/公元一九五七年九月金陵刻經處識」。書後有牌記印「金陵刻經處」「公元二〇二〇年印」及地址、電話、郵政編碼。乃用1957年書版新刷也。藍布封面,綾布包角。一函四冊全。
2025年5月22日購于南京金陵刻經處法物流通處。 - 輿地廣記三十八卷附校勘札記一卷
宋歐陽忞撰。光緒六年金陵書局重刊士禮居叢書本。四冊全。胡玉縉舊藏。
《提要》云:「其書前四卷,先敘歷代疆域,提其綱要。五卷以後,乃列宋郡縣名,體例特為清析。其前代州邑宋不能有,如燕云十六州之類者,亦附各道之末,名之曰化外州,亦足資考証。雖其時土宇狹隘,不足括輿地之全,而端委詳明,較易尋覽,亦輿記中之佳本也。」
陳振孫《書錄解題》云「忞為文忠(歐陽修)族孫,行名皆連『心』字。」《提要》疑之曰:「然修廬陵人。而此本有忞自序,乃自稱廣陵。豈廣廬字形相近,傳寫致訛歟?」然觀此本忞序,正曰廬陵。蓋館臣所見俗本之舛誤也。黃丕烈序言胡克家治吳時借黃氏士禮居所藏南宋尤袤刊本《文選》影鈔以翻雕行世,酬之百金。黃藉此以影刻家藏宋刻輿地廣記。嘉慶壬申(1812)刻成,牌記作篆字「歐陽忞輿地廣記」、楷字「曝書亭藏宋刻初本吳門士礼居重雕」。因曾為朱彝尊舊藏,故云。首二卷闕,以宋淳熙重修本之鈔本補。此版歷太平天囯兵燹燬失,傳世不廣。光緒六年金陵書局乃重刻之。行款一依原書,然字改作局本通行之方體耳。余所藏即為此本。
此書無函套,竹紙本裝為四冊,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四字,注雙行小字同,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書口題「地」及卷數,版心下方刻有葉數。字大墨濃,筆劃爽利,極初印,無圈點污痕。每卷首行鈐篆字朱文印「元和胡氏玉縉所藏」。胡玉縉(1859—1940),字綏之,江蘇元和(今蘇州)人,學者,藏書家。光緒十八年舉人,廿九年入張之洞幕,次年東渡日本考察法政。歷任學部主事、員外郎、禮學館纂修、京師大學堂講習。鼎革後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1936年,胡氏鑒於時局變化,離京返吳,閉門著述。歿後藏書散出,遺稿經其弟子王欣夫整理後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四庫未收書提要補正》《續編》《補編》《甲辰東遊日記》《說文舊音補注》《許廎學林》《許廎經籍題跋》等。然其避日寇而返鄉,何以藏書八十年後又見於日本?殊不可解。胡氏民元通儒,為四庫絕學,然戰亂連年,國勢衰頹,其藏書星散流離,遺稿僅刊其要者,不亦悲夫。
2022年12月17日購于日本東京山本書店。
傳記
- 漢學師承記
清江藩撰。
江藩(1761—1830)字子屏,號鄭堂,晚號節甫,甘泉(今江蘇揚州)人。監生。受業於余蕭客、江聲,師承惠棟。曾任麗正書院山長、《廣東通志》纂修官。治經學、目錄學。著有《清朝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等。
子部
儒家
-
鹽鐵論十卷附校勘小識一卷
漢桓寬撰。光緒十七年(1891)思賢講舍刊本。白紙本。一函二冊全。
《提要》曰:「昭帝始元六年,詔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問以民所疾苦。皆請罷鹽鐵、榷酤,與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建議相詰難。寬集其所論,為書凡六十篇,篇各標目。實則反覆問答,諸篇皆首尾相屬。後罷榷酤,而鹽鐵則如舊,故寬作是書,惟以鹽鐵為名,蓋惜其議不盡行也。」
此書漢志著録爲六十篇,隋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則均著録爲十卷。無宋元舊刻。傳世者以明弘治十四年(1501)涂禎翻刻南宋嘉泰二年(1202)本為最早。嘉靖三十三年(1554)張之象注本重編為十二卷,是為通行本,《四庫全書》及《漢魏叢書》所收即此本。嘉慶十二年(1807)張敦仁因顧廣圻得涂本而覆刻之,並附考證一卷。思賢講舍刊本即用張敦仁本為底本,以雙行小字散盧文弨《群書拾補》、張敦仁本《考證》於正文之下,又補以王先謙、王君豫、胡子彝所說。王先謙復校之以群書,作考證小識一卷,附于十卷後。之後有王氏後序,立論異于明人。雖亦極詆田千秋「阿附同列、取譏後世」,桑弘羊「心計得幸、躐居輔道」,然於賢良、文學之策,亦不無微詞,言其「加德施惠、北夷內向」之語為「迂闊不達事情之論」,又言國家大政不當使草野新進與大臣爭詬於朝堂。蓋其時國勢日衰,列強環伺,內亂頻仍,邊警不斷,人心思變,競講維新,故有感而發此論也。
此書開本25.2×16.3cm,半葉板框高17.8cm,寬13.7cm。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四字,注小字雙行同,夾注小字四行同。左右雙邊,黑口單魚尾。版心中部上刻「鹽」及卷數,下刻葉數。題記篆書雙行大字「鹽鐵論十卷」,牌記篆書雙行小字「光緒辛卯冬月思賢講舍開雕」。每卷卷末尾行下方書「思賢講舍校刊」。先載張敦仁序、顧廣圻後序。次都穆序、涂禎序。卷首鈐篆字白文方印「稻華」。白紙極初印,原裝,函套後配,一函二冊全。字劃爽利,嶄新未觸,洵善本也。
2018年11月11日網購于日本大阪天牛書店。 -
鹽鐵論十卷
漢桓寬撰。民國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二冊全。
此書牌記印「上海涵芬樓借長沙葉氏觀古樓藏明弘治涂氏江陰栞本影印原書版匡高營造尺六寸寬四寸一分」,言廼以涂禎本影印。然此書半葉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單欄,字體為正德、嘉靖間流行之長方宋體字,非影刻宋本明矣。葉德輝以丁日昌《持靜齋書目》著錄宋本以定此,然丁氏書牌記作偽,亦明中期本也。傅增湘不懌,于《藏園群書題記》言丁日昌「兩目如漆,固不足責」,莫友芝「號為精鑑,亦復隨聲附和,不敢訟言其非,則真足詫矣」,而葉德輝「閱肆未久,聞見頗隘,其持論倒置,宜哉」。
2018年11月11日網購于日本大阪天牛書店。 -
荀子集解二十卷
清王先謙撰。光緒十七年(1891)王先謙自刻本。白紙本。一函六冊全。
此本白紙精印,或有漫漶處,蓋後印本也。两册間有朱筆點斷。
2022年10月28日購于日本東京琳瑯閣書店。 -
春秋繁露義證十七卷
清蘇輿撰。宣統元年(1909)王先謙刻本。白紙本。一函四冊全。
蘇輿(1874—1914),字嘉瑞,號厚菴,亦號厚康、阜康,晚號閑齋、更生。光緒三十年進士。《儒藏》云:「是書依《繁露》體例分爲十七卷八十二篇,以考據之方法,繹《公羊》之義理,廣引經、傳、注、疏及諸子各家,隨文釋義。無論今文經説抑或古文經説,無論漢學家説抑或宋學家説,無論經書抑或緯書,皆據理評判,分析揚棄。又將當時所見之《繁露》版本逐字對勘,出校注文之下。《義證》之作,一爲補淩曙《繁露注》所未備,一爲復原董學真貌。」
2022年11月19日購于日本東京山本書店。
釋家
-
地藏菩薩本願經二卷
唐實叉難陀譯。民國十九年(1929)刊板,2024年重印。白紙本。一冊全。
余藏此書乃金陵刻經處藏版2024年重印本,乃木板刷印書之最新者。開本26.4×16.5cm,半葉板框高17.4cm,寬13.1cm。半葉八行,行二十字。左右雙邊,無欄線,細白口,無魚尾。版心中部刻「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或下,下部刻卷內葉數。書後牌記印「金陵刻經處」「公元二〇二〇年印」及地址、電話、郵政編碼。乃用民國十九年書版新刷也。藍布封面,綾布包角。一冊全。
2025年5月22日購于南京金陵刻經處法物流通處。 -
六祖壇經一卷
唐慧能說,法海錄。民國十八年(1928)重刊,2024年重印。白紙本。一囊一冊全。
此書敦煌本題名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兼授無相戒》。內文云:「惠能大師於大梵寺講堂中,昇高座」。此說法者及說法地。「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授無相戒」。此所說法門內容。「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乃其正名。簡稱為《壇經》《六祖壇經》。《新唐書·藝文志》稱為《六祖法寶記》。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其敦煌寫本亦收於同冊。為禪宗六祖慧能於韶州大梵寺之說法內容,由其弟子法海集錄而成。共分十品或十一門。胡適、錢穆、楊鴻飛等曾論戰此書之作者。文繁不錄。
余藏此書乃金陵刻經處藏版2019年重印本。開本26.4×16.4cm,半葉板框高17.7cm,寬12.4cm。半葉八行,行二十字。左右雙邊,無欄線,細白口,無魚尾。版心中部刻「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或下,下部刻卷內葉數。書後牌記印「金陵刻經處」「公元二〇一九年印」及地址、電話、郵政編碼。乃用民國十八年重刊板新刷也。藍布封面,綾布包角。一囊一冊全。
2025年5月22日購于南京金陵刻經處法物流通處。
道家
-
老子翼八卷
明焦竑撰。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漸西村舍刊本,2015年金陵刻經處重印。白紙本。一函四冊全。
《四庫提要》作三卷,曰:「是編輯韓非以下解《老子》者六十四家,而附以竑之《筆乘》,共成六十五家,各採其精語,裒為一書。其首尾完具,自成章段者,仿李鼎祚《周易集解》之例,各標舉姓名,列本章之後;其音義訓詁但取一字一句者,則仿裴駰《史記集解》之例,聯貫其文,綴本章末句之下。上下篇各為一卷,附錄及考異共為一卷。不立道經、德經之名,亦不妄署篇名,體例特為近古。所採諸說,大抵取諸道藏,多非世所常行之本。竑之去取,亦特精審。大旨主於闡發玄言,務明清淨自然之理。如葛長庚等之參以道家爐火,禪學機鋒者,雖列其名,率屏不錄,於諸家注中為博贍而有理致。蓋竑於二氏之學本深於儒學,故其說儒理者多涉悠謬,說二氏之理者轉具有別裁云。」《道藏提要》云:「道藏本則每卷分爲二,凡六卷。又有八卷本則上下篇各釐爲上中下三卷,附錄、考異各爲一卷。是編彙輯之《老子》註解,自韓非、嚴君平、河上公而下,有鍾會、王弼、鳩摩羅什、傅奕、李約、司馬光、蘇子由、王元澤、張平叔、陳景元、丁易東、林希逸、杜道堅等凡六十四家。而焦竑所撰《筆乘》亦並載於章末,凡十餘見。諸家註解中又以蘇註爲主,幾於每章首皆載其說。援引古籍有《詩》、《左傳》、《公羊》、《爾雅》、《管子》、《莊子》、《山海經》、《考工記》、《白虎通》、《參同契》等凡數十種。焦氏以《老子》言道,『明無爲也』、『明有之無也』『即有以證無者也』。附錄一卷爲有關老子之傳記、軼事及歷代各家評述凡六十五則。《考異》一卷則除本經所錄之考校外,凡所見《老子》各本文字異同,均載入《考異》,可資校勘。要之,是編博觀約取,採摭頗富,爲治老學者要籍之一。」
余藏此書乃金陵刻經處用袁昶之「漸西村舍」光緒二十一年所刊版2015年重印本。開本26.6×16.5cm,半葉板框高17.7cm,寬12.9cm。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注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細白口,無魚尾。版心中部刻「老子翼」及卷數,下部刻卷內葉數及「漸西村舍」。末葉末行印「光緒二十一年開雕」「板存金陵刻經處」。書後牌記印「金陵刻經處」「公元二〇一五年印」及地址、電話、郵政編碼。藍布封面,綾布包角。一函四冊全。此板遞經清、民國、國朝,而重刷于百二十年之後,亦可稱三朝本矣。百年間兵蠹水火,天災人禍,而完好無損,猶可新刷行世,如有神護持焉。
2025年5月22日購于南京金陵刻經處法物流通處。 -
莊子集解八卷
清王先謙撰。宣统元年(1909)思賢書局刊本。白紙本。一函三冊全。
王先謙序言:「余治此有年。領其要,得二語焉,曰『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竊嘗持此以為衛生之經,而果有益也。噫!是則吾師也。夫舊注備矣。輒芟取眾長,間下己意,輯為八卷,命之曰集解。」關鋒《莊子內篇譯解及批判》不以為然,云此書「較簡明。王謂『夫舊注備矣。輒芟取眾長』。惜乎,差之遠矣。」此書近代風行一時,多有翻印。近人劉武又撰《補正》以襄之,云:「雖王氏此書,號簡明便讀,然其所集過於疏略,且多舛謬,無怪學生不大了了,由於注者亦不大了了也。爰就王集,加以葺理,期救斯弊,於其疏者補之,謬者正之……使學子讀之,既明其文理,復曉其文法,如是而已。」中華書局1982年同印此二書入新編諸子集成。
2022年12月17日購于日本東京山本書店。
雜家
- 白虎通四卷
漢班固撰。乾隆四十九年(1784)抱經堂刊本。四冊全。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任蘭台令史,著《漢書》《白虎通》《班蘭臺集》等。漢章帝建初四年(79),校書郎楊終建議,仿西漢宣帝時石渠閣議經故事,於洛陽白虎觀召集諸儒,講議五經同異,史稱白虎觀會議。其旨在協調今古文經學之争,統一經義,永爲後世則。與會者有今古文經學兩派學者數十人,章帝「親稱制臨決」。其記録,由班固整理成書,仿《石渠奏議》名,題作《白虎議奏》。後世又名《白虎通義》《白虎議奏》《白虎通德論》《白虎通》,其題名之大義、卷帙之多少、篇目之離合,眾說紛紜。隋志、新舊唐志皆作六卷。《崇文總目》始作十卷十四篇。晁公武、陳振孫同。
此書傳世最早者一爲元大德九年(1305)無錫州學刻本《白虎通德論》,乃據州守劉世常家藏舊本刊刻而成,共十卷。四部叢刊影印即此本。又有元刻小字本《白虎通》。本分上下兩卷,亦四十三篇,篇次稍異。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即此本。《四庫提要》所論乃元大德本,四卷四十四篇,與今本同。然《標註》孫怡讓云其家藏有大德十卷本。未知孰是。明代有嘉靖元年(1522)傅鑰刻本、嘉靖二十一年葛璚刻本、萬曆十年(1582)胡維新刻《兩京遺編》本、萬曆二十二年蔣杰刻本等。清代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四庫全書本等。各本内容無大差異,而書名、卷數有所不同。清乾隆間盧文弨依據傳世諸本及類書、經史文獻等考訂《白虎通》,收入抱經堂叢書。
盧文弨(1717—1795),字召弓,一作紹弓,號矶漁,又號檠齋、抱經、弓父,清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十七年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盧校諸書,皆極精審,洵為善本,藏家珍之。《標註》云:「抱經堂校刊本,佳。抱經初據何允中漢魏叢書本精校付雕。後得吳騫所藏北宋時坊刻本,及吳門朱文游所藏上卷影宋、下卷宋刊本。又見朱文游藏元大德本。附校勘補遺于後云。世所行白虎通,皆從元大德本出。以所見宋刊本為最古。」胡玉縉又引陸心源《儀顧堂續跋》,云盧氏校改亦有未盡處,得之于定稿後故也。然盧刊為一代名刻,大醇小疵。得之亦足忭也。
2025年4月20日得于嘉寧拍賣會。
小說
- 世說新語六卷附引用书目佚文校勘考证
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光緒十七年(1891)思賢講舍刊本。白紙本。一函四冊全。
《提要》云:「黃伯思《東觀餘論》謂《世說》之名肇於劉向,其書已亡,故義慶所集名《世說新書》。段成式《酉陽雜俎》引王敦澡豆事,尚作《世說新書》可証。不知何人改為《新語》。蓋近世所傳。然相沿已久,不能複正矣。所記分三十八門,上起後漢,下迄東晉,皆軼事瑣語,足為談助。」
是書存世之最早者為日本尊經閣藏南宋紹興董弅刻本,中土失傳。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據之影印。又近日古椿閣影刻此本,刷印三百部,墨印本價萬餘。中土所傳者皆祖南宋淳熙陸遊本。《標註》云:「明嘉靖乙未袁褧刊本,佳。」又云:「乃以陸遊刊本翻刻于吳郡。分上中下三卷,每卷又分為上下。」「近年周氏紛欣閣刊本,佳。」紛欣閣本乃翻刻袁褧本也。王先謙校記言局刻本初無袁本,因以周氏紛欣閣本付刊。後得袁本,初思剜改,然終不行。乃與葉德輝對勘二本,旁校群書,擇善而從,補為校勘小識,「以待讀者之抉擇。既不蹈汲古剜補之陋,亦不類書帕繆種質相仍,而浦江刊校之功亦不至泯滅云」。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即以此書為底本,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之以行世,其精善可知矣。
此書開本26.9×16.8cm,半葉板框高17.2cm,寬13.7cm。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四字,注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黑口單魚尾。版心中刻「世說新語卷上之上」等,下刻葉數。題記篆書「世說新語六卷」,牌記「光緒十有七秊思賢講舍開雕」。白紙本一函四冊全,函套為後配。極初印,字劃爽利,墨色濃黑,嶄然未觸,開卷怡然,真善本也。
2022年10月28日購于日本東京琳瑯閣書店。
目錄
- 大明釋教匯門標目四卷
明寂曉撰。民國二十年(1930)天津刻經處刊板,2015年金陵刻經處重印。白紙本。一冊全。
《佛光大辭典》曰:「凡四卷。明代寂曉撰。全稱《大明釋教匯門標目》。為《大明釋教匯目義門》一書之總目。《大明釋教匯目義門》又稱《釋教匯目義門》《法藏司南》,為解說大藏經所收經論之解題書,全書共四十一卷,內容雖完備,惜未廣行。今依本書,可窺知其組織大要。該書系依據天台宗五時判教之先後,分為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陀羅尼、聖賢著述等八部。智旭所撰《閱藏知津》一書即參考《釋教匯目義門》而作。」
余藏此書乃金陵刻經處用天津刻經處民國二十年刊版2015年重印本。開本——cm,半葉板框高——cm,寬——cm。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注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細白口,無魚尾。版心中部刻「——」及卷數,下部刻卷內葉數及「——」。末葉末行印——。書後牌記印「金陵刻經處」「公元二〇一五年印」及地址、電話、郵政編碼。藍布封面,綾布包角。一冊全。
2025年5月22日購于南京金陵刻經處法物流通處。
集部
總集
別集
- 皮子文藪十卷
唐皮日休撰。民國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二冊全。
皮日休(838—883),字襲美,一字逸少,號鹿門子、醉吟先生,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咸通八年(867)進士及第。乾符元年(874)遷太常博士。黃巢入長安,任翰林學士。巢敗後不知所蹤。《新唐書·藝文志》錄其著書有《皮日休文集》十卷、《胥臺集》七卷、《文藪》十卷、《詩》一卷、《鹿門皮氏家鈔》七十卷。今則除《文藪》及《松陵集》《全唐詩》所收詩外,皆散佚不傳。據其自序,此書為皮日休咸通七年「射策不上第,退歸州東別墅編次其文,復將貢于有司」之行卷。因「發篋叢萃,蘩如藪澤」,故名《文藪》云。其書以賦、諷悼、文、碑銘讚、文論頌序、箴、雜著、書、詩等體按類編次,共十卷。編定之明年即進士及第矣。
此書宋元本無著錄。以明正德袁表刻本為最早。袁本為影刻宋本。孫星衍《廉石居藏書記》著錄云:「十一行,二十字,刻印亦精。前有宋柳開敘,疑是明人重刊,書賈去其敘者。俟再考。」又自注云:「《浙江遺書目》云弘治間刻本。」石案復覈《浙江采集遺書總錄》,未見此說。傅增湘《藏園羣書題記》續編六《明刊皮子文藪跋》云:「明正德庚辰刊本,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其版式狹幅密行,似繆刻《太白集》,意宋刻唐人集多如是也。後有吳下袁表跋,言偶見舍弟褧摹本與諸弟袞、衺勘校鋟棗。袁褧刻《世說》《大戴禮》《楚辭》皆覆宋本,精湛可喜。故其兄刻此書亦頗工整也。第此跋往往為肆估撤去,以冒充宋鐫。曾見數帙,皆不存。偶從文友書坊,得一完帙,乃摹寫附後,亦快事也。」見萬曼《唐集敘錄》轉引。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著錄云:「明正德庚辰袁表刻。明許自昌校刻。萬曆中新安刻三種。明刻小字本,佳。」皮錫瑞《師伏堂日記》丙申年(1896)云彼求《皮子文藪》數十年不可得,戊戌年(1898)於書局買影宋本,價六百。然不記何本。袁本清代已罕見。2021年泰和嘉成拍出一部,經顧千里、孫毓修、黃裳遞藏。今《中華再造善本》所印即袁本。通行本有光绪八年郯城于氏影刻袁本、光緒二十一年合肥李松壽影刻宋本(實影于本也)。又有明萬曆新安許自昌刊本,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用明中後期通行之長方字刊之。自序云:「郡中袁氏始獲宋版文藪,刻之家塾。……寥寥數十年,漫漶不傳,書亦漸湮。人未有求之者。」因重刊焉。其行款與袁本異,所具宋本蓋別一本。日本享和二年重刊許本。余嘗在日本京都紫陽書店見一部,價四萬円。時薪薄,無力購置。後為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購去。
四部叢刊之底本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雙魚尾,左右雙邊,書口僅刻一皮字。牌記葉云借湘潭袁氏家藏明刊本景印。字體通作軟字寫刻,且每行首皆空一字,行格實與許本異。此別一明本也,但不見著錄。萬曼《唐集敘錄》轉引《書錄》曰:「皮集以正統中(原注:當為正德)袁氏佳趣本(石案:佳當作嘉)為舊,是刻極罕見。又有正統本之前也,中縫止題皮字,不記卷數,葉排長號,前載柳開序、皮日休序,字體圓活可愛。有錢陸燦、趙懷玉圖記。」萬曼疑其為孫星衍《廉石居藏書記》所言《浙江遺書目》著錄之明弘治本。然孫氏明言此本行格,乃與袁本同。待考。
2025年2月25日購于孔網。
參考文獻引用諸家
為藏書撰寫提要時,參閱諸史藝文志、官私目錄及四庫總目。近世書無著錄者,則參閱近人提要及今人點校說明,務使言必有據,說必有本。庶幾乎其無病于妄下雌黃矣。因列印徵書目如左,而大致以時代先後為次焉。
-
漢書·藝文志(或簡稱漢志),漢班固撰,汲古閣刊本
-
直齋書錄解題,宋陳振孫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或簡稱提要),清永瑢等奉敕撰,中華書局1997年第一版
-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或簡稱簡明目錄),清永瑢等奉敕撰,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一版
-
書林清話附書林餘話,葉德輝撰,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一版
-
增訂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標註(或簡稱標註),邵懿辰等撰,中華書局1959年第一版
-
販書偶記,孫殿起錄,中華書局1959年第一版
-
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關鋒撰,中華書局1961年第一版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或簡稱補正),胡玉縉撰,中華書局1964年第一版
-
販書偶記續編,孫殿起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
唐集敘錄,萬曼撰,中華書局1980年第一版
-
尚書學史,劉起釪撰,中華書局1989年第一版
-
儒藏精華編點校說明,儒藏編撰委員會撰,網絡版
-
通鑑版本談,辛德勇撰,三聯書店2021年第一版
2025年5月17日更新